- 生物中心主义的趋势
- 自由基生物中心主义
- 适度的生物中心主义
- 深度生态学和生物中心主义原理
- 内斯说的达尔文主义
- 深层生态学原理
- 《深度生态学》第二版:重新设定的生物中心主义
- 深度生态学原理的平台运动
- 对生物中心主义的批评
-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当代方法
- 布莱恩·诺顿的方法
- 里卡多·罗齐(Ricardo Rozzi)的做法
- 罗齐vs诺顿
- 参考文献
该biocentrismo是一个道德哲学的理论,所有的生物都值得为他们的内在价值为生活方式的尊重,而且具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内·纳斯(Arne Naess)提出了生物中心主义一词与深层生态学方法相关联的说法。纳斯(Naess)除了提倡对所有生物的尊重外,还假设人类活动有义务对其他物种造成最小的损害。
图1.环境中的人还是环境中的人?资料来源:pixnio.com
这些纳伊斯的方法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后者是一种以人为万物的中心的哲学概念,并假定人类的利益和福祉必须高于其他任何考虑。
图2.哲学家,深度生态学之父Arne Naess。来源:Vindheim,来自Wikimedia Commons
生物中心主义的趋势
生物中心主义的追随者有两种倾向:激进和温和的立场。
自由基生物中心主义
激进的生物中心主义假设所有众生在道德上平等,这就是为什么永远不应该通过对人类物种的高估来使用其他生物。
按照这种趋势,应该对所有生物进行“道义上的对待”,不要给他们造成任何伤害,也不要低估他们的生存机会并帮助他们生活良好。
适度的生物中心主义
适度的生物中心主义认为所有生物都值得尊重。它提议不要故意伤害动物,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能力和属性”,但是它区分了人类定义的每种物种的“目的”。
根据这个目的,允许人类将对其他物种和环境的损害降至最低。
深度生态学和生物中心主义原理
在1973年的第一版《深层生态学》中,纳斯提出了七项基于尊重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原则,据他介绍,这七项原则将深层环境运动与主要的改良主义者肤浅的环境主义区分开来。
内斯指出,当前的环境问题具有哲学和社会性质。揭示了人类,他的价值观,他的文化,他对自然的机械主义视野以及他的工业文明模式的深刻危机。
他认为人类没有在宇宙中占据特权,霸权的地位。任何生物都像人一样值得和值得尊重。
内斯说的达尔文主义
内斯认为,达尔文的优胜劣汰概念应被解释为所有生物共存,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而不应被视为优胜者杀死,剥削或灭绝对方的权利。
图3.不同动物物种对我们物种的凝视。来源:Wanderlust2003,来自Wikimedia Commons
纳斯总结说,克服当前环境危机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文化范式的根本改变。
深层生态学原理
1973年的原始版本的深层生态学原理如下:
- 原则1.-“拒绝人在环境中的概念,并改变人与环境的观念”,以克服人为的文化隔离,并通过与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来融合人。周围。
- 原则2:生物圈所有组成物种的“生物圈平均主义”。
- 原则3:“人类有责任加强所有众生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和共生关系。”
- 原则4:“拒绝社会阶级的存在,以此作为人类之间不平等的一种形式形式。”
- 原则5.-“需要与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作斗争”。
- 原则6:“接受环境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行为的脆弱性”。
- 原则7.“促进地方自治和政策分权”。
《深度生态学》第二版:重新设定的生物中心主义
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一群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了纳斯的思想。
美国比尔·德瓦尔(Bill Deval),澳大利亚人沃里克·福克斯(Warwick Fox)和弗雷亚·马修斯(Freya Matheus),加拿大人艾伦·德伦森(Alan Drengson)和法国人米歇尔·塞雷斯(Michel Serres)等哲学家都对深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了辩论,并提出了丰富其思想的方法。
1984年,内斯(Naess)和美国哲学家乔治·塞申斯(George Sessions)重新制定了深度生态学的第一版。
在第二版中,Naess和Sessions删除了原始原则4和7。考虑到这两个方面都不严格是生态省,因此他们消除了对地方自治,权力下放以及反阶级立场的需求。
深度生态学原理的平台运动
随后出现了所谓的“深度生态学原理平台运动”,作为以下八个原则的生态学建议:
- 原则1:“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生活的幸福和繁荣本身具有价值。这一价值与非人类世界对人类目的的有用性无关。
- 原则2.-“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价值,并且本身也是价值”。
- 原则3:“人类无权减少这种财富和多样性,除非以负责任和道德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
- 原则4:“人类生活和文化的繁荣与人口的大量减少是相容的。非人类生命的开花需要这种下降。”
- 原则5:“目前人类对非人类世界的干预是过度和有害的。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这种情况继续恶化。
- 原则6:原则1至5中先前提到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在原则6中得出结论,该原则假定:“需要改变当今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结构的政策。”
- 原则7:“意识形态变革从根本上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追求经济事务中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
- 原则8:“所有遵守上述原则的人都有义务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必要的改变,以使其纳入当前模式的哲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地位。”
对生物中心主义的批评
生物中心论的批评者包括当代美国哲学家和气候学家地质学家理查德·沃森。
沃森(Wat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纳斯(Naess)和塞申斯(Sessions)的立场既不是平等主义者也不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正如原则3所述。
他还指出,彻底的生物中心主义原则在政治上不可行,因为地方自治和权力下放可能导致无政府状态。沃森认为,出于人类生存的经济考虑,彻底的生物中心主义是完全不可行的。
沃森在总结时指出,他赞成捍卫对人类和整个生物群落都有益的生态平衡。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当代方法
在解决了生物中心主义哲学问题的当代生态学家和哲学家中,有:美国哲学家布赖恩·诺顿(Bryan Norton),公认的环境伦理学权威;智利哲学家和生态学家里卡多·罗齐(Ricardo Rozzi),另一位因在“生物文化伦理学”方面的工作而受到认可的知识分子。 。
布莱恩·诺顿的方法
1991年,哲学家诺顿(Norton)着重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这两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他还呼吁人们注意不同立场和环境群体之间团结的需要,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保护环境。
诺顿指出,以生物为中心的平等主义是不可行的,除非以旨在追求人类福祉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立场加以补充。最后,这位哲学家提出了基于科学知识产生新的“生态世界观”的需要。
里卡多·罗齐(Ricardo Rozzi)的做法
罗齐(Rozzi)在1997年的出版物中提出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作为对立趋势的方法的伦理哲学视野,也将它们融入了新的互补概念中。
图4.研究深度生态学领域的哲学家和生态学家里卡多·罗齐(Ricardo Rozzi)资料来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umag/19031829900/
罗齐采用了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哲学家林恩·怀特(Lynn White,1967)和贝尔德·卡里科特(Baird Callicot,1989)的方法。此外,出于以下考虑,它还挽救了生物中心主义提出的想法:
- 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所有众生之间存在生物统一性。
正如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所表达的那样,“自然不是仅属于人类的物质产品,而是我们所属于的社区”。
- 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
- 所有物种的共同进化。所有物种之间都有血缘关系,这既是由于它们共同的进化起源,也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依存的关系。
- 人的统治与后裔之间不应有超过自然的关系,其唯一目的是要利用自然。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Rozzi基于以下前提:
-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生存的价值。
- 需要人类与自然建立新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疏远或分离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 迫切需要超越对自然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功利主义观念。
- 道德转型以获取与自然联系的新方式。
罗齐vs诺顿
哲学家和生态学家Rozzi批评了诺顿提议的两个方面:
- 环保主义者和生态学家不仅必须根据融资实体的要求和环境政策的指示调整其项目,而且还必须根据其政策和标准的变化以及新的政治模式的产生进行工作。 -环境。
- 罗齐批评诺顿的“科学乐观主义”,指出现代西方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功利主义和经济学的自然观。
罗齐指出,道德转型对于建立一种新的与自然联系的方式是必要的。这种对待自然的新方法不应赋予科学霸权角色,而应包括艺术和灵性。
此外,它指出,生态价值评估不仅应研究生物多样性,还应研究文化多样性。使以生物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并存。所有这些都没有忽视人类正在造成的严重环境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罗齐阐述了他的方法,他整合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哲学立场,提出它们是互补的而不是相反的。
参考文献
- 内斯·纳恩(1973)。浅层和深层,远距离生态运动。总结。查询。16(1-4):95-100。
- 内斯·内斯(1984)。深度生态运动的辩护。环境伦理学。6(3):265-270。
- 诺顿·布莱恩(Norton,Bryan)(1991)。争取环保主义者的团结。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 泰勒,保罗W(1993)。捍卫生物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5(3):237-243。
- 沃森,理查德·A(1983)。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生物中心主义的批评。环境伦理学。5(3):245-256。
- 里卡多·罗齐(Rozzi,Ricardo)(1997)。致力于克服生物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二分法。环境与发展。1997年9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