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的国旗是这个中东共和国的国家象征。它由两个水平的红色条纹组成,每个红色条纹分别占据标志的四分之一,分别位于上下两端。中央条是白色的,中间是绿色的雪松。
几个世纪以来,黎巴嫩目前的领土被不同的帝国和王国占领。符号也反映了基督教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化。与黎巴嫩相对应的第一个国家是在奥斯曼帝国的黎巴嫩山自治期间。
-
黎巴嫩的旗子。(根据CIA World Factbook进行交易,并根据Vexilla mundi的信息对颜色进行了一些修改。)
雪松是黎巴嫩的象征,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统治的开始,雪松成为该国的标志。这棵树代表着永恒,希望和耐力等等。红色是1943年独立添加的,被标识为溢血,而白色则是和平。
国旗的历史
至少自上古以来,黎巴嫩目前的领土就已经有人居住。它一直以其自然资源而在该地区脱颖而出。腓尼基人是当时最相关的群体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建立了地中海地区最杰出的文明之一。
它的字母,商业和导航功能使这个文明脱颖而出。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海洋。据估计,他们可以使用的标志之一是带有两个垂直条纹的蓝色和红色的双色标志。
-
腓尼基的旗子。(Gustavo ronconi),
阿契美尼德帝国
腓尼基受到开始征服中东的伟大帝国的威胁。尽管巴比伦人排在第一位,但波斯人紧随其后。入侵来自由波斯居鲁士大帝领导的阿契美尼德帝国。他们在地中海沿岸的统治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亚历山大大帝入侵之后结束。
居鲁士大帝保持着典型的旗帜。用石榴石色可以分辨出翅膀张开的黄色鸟。
-
在阿契美尼德帝国居鲁士大帝的旗帜。(Sodacan,来自Wikimedia Commons)。
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后,塞琉古帝国占领了该地区。这个希腊帝国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罗马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在该地区盛行。
罗马帝国
罗马在此海岸的统治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巩固,黎巴嫩属于罗马的叙利亚省。基督教的兴起以后,该地区从第二世纪开始基督教化。
罗马帝国没有保留特定的旗帜。但是,它确实有一个前庭。这是一面垂直伸展的横幅。它的主要颜色是石榴石,最重要的符号是石榴石,它是SPQR,代表参议院和罗马人民。
-
罗马帝国的Vexillum。(Ssolbergj)
拜占庭和萨萨尼亚帝国
罗马帝国在390年分裂之后,当前的黎巴嫩成为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到了第四个世纪,由于僧侣马龙(Maron)的传播,黎巴嫩的基督教继续增强。因此,马龙派教徒开始受到迫害。
随着波斯人进入萨桑帝国,对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将在619年降临。在这一领域的统治仅持续了十年。它的旗帜保留了一个带有红色边框的紫色字段。在中央部分施加了黄色X。
-
萨桑帝国的旗帜。(Oneasy,来自Wikimedia Commons)。
哈里发
阿拉伯人占领了基督教徒神圣的领土,导致十字军东征的出现,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征服该地区的军事基地。
当前的黎巴嫩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主角。它的南部一半是耶路撒冷王国的一部分,耶路撒冷是十字军的主要州建于1099年。另一方面,北部是的黎波里郡(隶属十字军的附庸国)。
十字军东征中法国人与马龙派基督徒的接触导致后者加入天主教会。这使黎巴嫩成为例外,其天主教徒不服从当地或拜占庭族长的统治。
耶路撒冷王国用白布做国旗。在它的上方,中间有一个黄色的耶路撒冷十字架。
-
耶路撒冷王国的旗子。(例如Domnowall)
相反,的黎波里郡保留了一个红色的盾牌,上面刻有一个金色十字架的轮廓。
-
的黎波里郡的徽章。(他离开)。
马穆鲁克苏丹国
在13世纪马穆鲁克苏丹国入侵后,该地区的基督教统治宣告结束。这使黎巴嫩回到了穆斯林的控制之下。黎巴嫩沿海地区开始为航运业获利。马穆鲁克人一直留在该地区,直到16世纪。
连衣裤上有黄旗。在它的右侧部分通过半圆形的两个点封闭。旗帜的主体还包括一个白色的月牙,是伊斯兰教的象征。
-
埃及马穆鲁克苏丹国的旗子。(原文:ProducerVector:Ryucloud)。
黎巴嫩山酋长国
苏丹·塞利姆一世在1516年击败了马穆鲁克人,使大叙利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次年,苏丹任命阿萨夫(Assaf)家族的逊尼派土库曼人为贝鲁特和的黎波里总督。这个政府无法控制德鲁兹和什叶派地区。
自16世纪以来,黎巴嫩山酋长国就建立了新的含义,黎巴嫩山酋长国与奥斯曼帝国相当,但具有自治权,而又不属于另一个省,因为它主要是马龙派人和德鲁兹人。
由于商业上的影响,意大利语是主要的语言之一,尽管法语继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基督教宣教中。首先,统治王朝是马安。
马安王朝的酋长国有一面方形的旗帜。它分为两个三角形部分,分别为白色和红色。在它们之间放置了一个绿色的月桂花环。
-
黎巴嫩山酋长国的马安王朝的标志。(古斯塔沃·龙科尼)。
迦哈王朝
1697年,最后一位埃米尔·马安(Emir Maan)死后没有雄性后代,在奥斯曼帝国将其同盟家庭(即酋长党)掌权之前。这些人一直保持酋长国的头衔,直到1842年。与前一个朝代一样,谢哈卜领导着一个靠近欧洲的政治政权。
Chehab是逊尼派穆斯林,他们与Druze产生了紧张关系,与Maronites相比处于劣势。王朝的宗教反映在其国旗上。它由浅蓝色的布组成,中间是白色的月牙。
-
黎巴嫩山酋长国的恰哈布王朝的标志。(古斯塔沃·龙科尼)。
奥斯曼帝国省
恰哈卜王朝被奥斯曼帝国解脱,马龙派人与德鲁兹人之间的局势在1840年左右处于战争危险中。由于黎巴嫩是欧洲的重要地区,西方列强支持建立双重的县制政权,以分裂北部为马龙派教徒,南部为德鲁兹族。鉴于存在混合的宗教定居点,该计划未能执行,奥斯曼帝国军队也进行了干预。
在1840至1860年之间,德鲁兹人对马龙派教徒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屠杀。再次,欧洲大国迫使奥斯曼帝国在1861年建立了黎巴嫩山自治省。该省的州长必须是基督徒。
作为奥斯曼帝国结构的组成部分,该省开始使用其旗帜,该旗帜于1844年获得批准。它由一块红色的布料组成,上面叠有白色的月牙和星星。
-
奥斯曼帝国的旗帜(1844-1920)。(由Kerem Ozca(en.wikipedia.org),通过Wikimedia Commons)。
大黎巴嫩国
从20世纪初开始,黎巴嫩民族身份开始发展。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标记将其可视化。早在1907年,诸如舒克里·科里(Shucri el-Khoury)之类的政客就提议将黎巴嫩的雪松加到奥斯曼帝国的国旗上,以此作为对这个国家特权的承认的象征。他本人于1913年提出黎巴嫩国旗,该国旗是一块白布,上面刻有绿色的雪松。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终结。它的倒塌意味着英国和法国军队占领了黎巴嫩领土。舒克里克·科里(Shucri el-Khoury)继续提出黎巴嫩国旗,以美化永恒的雪松,但将其与两种新颜色联系在一起:法国国旗的蓝色和红色。
埃尔·科里(El-Khoury)提出这一设计是为了表彰法国是黎巴嫩独立者的解放者和守护者。但是,在1818年至1819年之间,黎巴嫩举起了以雪松为中心的白旗。
采用三色旗
1919年5月30日,法国黎巴嫩军事行政长官意识到,在不同的机构,法国国旗旁都悬挂着带有雪松的白旗。
此外,他承认了黎巴嫩人对独立的向往,尽管他承认使用法国三色旗是对吞并或至少是保护国的普遍要求。
法国势力持续扩散。1920年,叙利亚宣布独立,其领土范围不包括黎巴嫩。1920年3月22日,在当时的黎巴嫩首都巴布达举行了示威游行,要求将法国三色旗与雪松结合在一起作为象征。
最后,经宪法批准,该旗帜于1926年正式采用。该基本规范的第5条确定了仍由法国控制的黎巴嫩共和国国旗的定义。国旗一直保留到1943年。
-
法国大黎巴嫩和黎巴嫩共和国的州旗。(1920-1943)。(Ch1902)。
黎巴嫩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黎巴嫩独立。轴心国一方的法国维希政府占领了黎巴嫩。面对纳粹的威胁,英军占领了该领土。后来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拜访了他并答应独立。
在1943年选举之后,新的黎巴嫩政府单方面废除了法国的授权。占领国逮捕了整个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创建了国旗。最终,法国在几周后解放了政府,并接受了法国的独立。
创造黎巴嫩国旗
在这一过程的框架内,黎巴嫩国旗在1943年的最后几个月进行了修改。根据议会七名代表的提议,对宪法第5条进行了修改,在国旗上建立了三个水平范围。这样,在末端添加了较小的红色条纹,使白色的条纹与雪松一起居中。
法国任务期限宣布结束和宪法暂停期间的暴动气候标志着国旗的建立。这将由一名国会议员自发迅速成立,并受到其七个同事的欢迎。创建的草图由代表签名。
-
代表们签名的黎巴嫩国旗的草图。(1943)。(由一组黎巴嫩官员创建)。
黎巴嫩方阵队的创始人皮埃尔·盖马耶尔(Pierre Gemayel)表示,在他的政党提议之后,国旗将被采用。这本来是由红色,凯斯派特(Kaisites)和白色,也门也门人启发的,这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盖马耶尔将这项由亨利·菲利普·法老(Henri Philippe Pharaoun)设计的提案提交给众议员,众议员最终批准了宪法改革。
自独立以来,这一直是黎巴嫩的旗帜。今天,无论他们的宗教或种族如何,仍然被认为是黎巴嫩人团结的象征。
标志的含义
雪松是黎巴嫩的典型象征。他们的出现代表了黎巴嫩山和该国的地理。反过来,它代表了永恒,和平与神圣以及该国应有的长寿。圣经以及后来的许多文献中都提到了雪松。
雪松的绿色也代表着希望和自由。作为一棵树,它标识了一个始终存在并见证了过去但仍保留着未来的元素。雪松的抵抗力也与抗击力有关。
另一方面,标志的颜色具有传统和特定的表示形式。白色代表着纯洁与和平,而红色代表着为维护国家而流血的黎巴嫩血统。
但是,根据黎巴嫩方阵的概念,这可能是用红色标明的凯西特人和用白色标明的也门人或马龙派人之间的结合。
参考文献
- Antonuccio,P。(导演)。(1980)。黎巴嫩:荒谬的战争。。委内瑞拉:安德烈斯·贝洛天主教大学。
- Charaf,J.(2004年)。自由女神历史。男。92-98。从archive.org恢复。
- Hiro,D.(1993)。黎巴嫩:火和炭烬。Weidenfeld和Nicolson。从dentistwoodgreen.co.uk中恢复。
- Moussalem,C.(2018年11月20日)。Le drapeau du Liban,在历史和符号之间。小杂志。从lepetitjournal.com恢复。
- 南特,J。(1964)。黎巴嫩的历史。社论Oceánidas: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西班牙马德里。
- Salmán,S。(1982)。黎巴嫩在德鲁兹任务期间。社论Lisbona: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西班牙马德里。
- Smith,W.(2015年)。黎巴嫩的旗子。大英百科全书公司从britannica.com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