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中的情感方面是一个人成熟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被定义为决定一个人与他自己及其环境的关系的一组情感,感觉和社会要素。
个人发展的情感方面始于儿童时期,受到孩子与父母关系的极大影响。此时发生的事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人成年后的社交和情感方面。
但是,情感发展的过程会持续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阶段。用于研究人类发展的情感方面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依恋理论,是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
它如何影响人
最初,鲍比的依恋理论仅用于研究儿童在婴儿期与父母的关系。但是,后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关系深刻地标志着该人在成年后的生活。
Bowlby的理论基于“依恋”的概念:一种深远而持久的纽带,可以跨越时空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联系起来。
这种依恋是第一次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形成的,所采取的形式将决定该人一生的情感发展。
附件的重要性
1958年,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对情感和依恋在生物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有争议的实验。尽管这是不道德的,但该实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发展的情感方面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该实验包括将数只幼小恒河猴(高度社交动物)与其母亲和参考人群分开。这些婴儿的所有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例如社会接触以外的水或食物。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单独饲养对猴子的影响。为此,Harlow将幼体分为三组:
-猴子与其他动物完全隔离。
-猴子生活在一群年轻人中,附近没有成年人。
-由“代孕妈妈”抚养的猴子。
猴子与其他人完全隔离
第一个实验组由那些与其他物种成员没有任何类型的社会接触的猴子组成。它们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持续3个月至一年。
在这段孤立的时间之后,哈洛让这些年轻人与他的同类猴子接触,观察它们的行为。所有孤立的幼仔都表现出以下异常行为:
-他们被其余的猴子吓到了,与猴子隔绝了。
-他们表现出重复性的行为,例如当场摇摆和拥抱自己的身体。
-他们比正常人更具攻击性,甚至对自己(甚至可能自残)。
-他们无法与他人社交或沟通。
一群年轻的猴子
第二组猴子由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人组成,没有与附近的成年人形成依恋纽带。这些猕猴相互依附并保持身体接触,不断相互拥抱,并且通常很难分开。
当它们被带回正常的猴子群中时,这些后代的症状要比那些完全被隔离的猴子要轻得多。不过,它们并不完全正常。
猴子与“代孕母亲”一起养育
最后一组猴子也包括完全孤立的幼猴。但是,在笼子里引入了一个毛毛公仔,外观像成年猴子,有温暖和柔软的涂层,模仿了母亲的皮毛。
第三组的年轻人紧紧抓住代理母亲的陪伴和关爱。当引入外部威胁时,他们跑去拥抱洋娃娃。
当将它们重新引入正常的猴子组时,发现这些后代在一生中没有遭受像第一组一样严重的影响。
关于依恋重要性的结论
尽管哈洛的实验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残酷的,但它却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了依恋的缺乏如何影响生物的情感发展。
在生命的第一年被剥夺了身体接触的猴子从未过正常的生活,而那些确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恢复的猴子。
以人类为例,我们完全没有身体接触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根据Bowlby的研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形成的附着力并不完全牢固。
这些不安全依恋的情况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使他们难以建立令人满意的成人关系,甚至难以预测精神障碍的出现。
情感方面的组成部分
Bowlby在人类发展的情感方面描述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因素与我们如何体验我们的重要关系有关,从童年时与母亲的依恋纽带到成人关系。这三个组成部分如下:
认知成分
由对他人的看法和对他人的期望的信念,态度和思想形成。根据我们的早期经验以及我们对生活关系的看法,我们或多或少会信任他人。
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与在对我们重要的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所经历的情感有关。这些情绪可以是喜乐(如果我们有牢固的依恋),焦虑(如果我们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或拒绝(在避免依恋的情况下)。
行为成分
根据之前的两个组成部分,每个人在重要人物在场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行事。
那些拥有牢固依恋的人会倾向于向对方开放,并希望与他们共度时光,而那些没有安全感或回避依恋的人将退出对方。
参考文献
- 《情感发展》,作者:大不列颠。检索日期:2018年3月28日,从Britannica:britannica.com。
- “附件理论”(Attachment Theory):《简单心理学》。检索日期:2018年3月28日,来自Simply Psychology:simplypsychology.com。
- “亲情纽带”:维基百科。检索日期:2018年3月28日,来自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
- 加利福尼亚教育局的“社会情感发展领域”。检索日期:2018年3月28日,来自加利福尼亚教育部:cde.ca.gov。
- “附属理论”:维基百科。检索日期:2018年3月28日,来自Wikipedia:es.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