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的社会批判范式是实证主义范式,历史诠释学和量子论的四个主要研究模式之一。具体而言,社会批判范式是对实证主义者的回应,它促进了个人的行动和反思。
社会批判范式的主要目标是以合理和客观的方式看待过去,从而克服从中获得的所有局限性观念。它主要是由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校推广的,其最大的代表人物是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社会批判范式的最大代表
这种思维模式的创造者希望更好地了解社会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以便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他还试图理解人类而不像实证主义方法那样陷入还原主义和顺从主义。
社会批判范式的历史
社会批判范式,也称为批判理论,是一种思想潮流,通过应用社会科学的发现,对文化和社会的分析极为重要。这样,潮流的目的是使人类摆脱他们所处的环境。
批判理论最早出现于19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根据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社会批判范式认为意识形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人类解放。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和马克思·霍克海默(Marx Horkheimer)。尽管他的想法尚未为公众所广泛了解,但已被传播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相对重要性。
尽管从原则上讲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又一潮流,但批判理论很快就意识到了他们的思想在研究和与社会沟通中的重要性。
由于人们相信一切都是由发生的社会决定的,因此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批判性研究人员决定不可能客观地了解现实。
因此,他们采用了定性研究系统,其基础更多是对每种情况的深入了解,而不是寻找因果关系的模式和系统。
从那时起,最有影响力的批判理论思想家就是约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他捍卫了交流的主观性等思想。他还介绍了“重构科学”的概念,试图将社会科学的主观性与纯科学的客观性相结合。
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基金会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批判理论的第一批支持者)的思想原则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由于他们拒绝了社会上现有的资本主义思想,也拒绝了古典的共产主义体系,这些思想家试图找到两者的替代方案。
他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是拒绝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决定论,这是当时最广泛接受的哲学潮流。为此,他们试图回到更为经典的思想体系,例如康德的批判哲学或黑格尔的德国唯心主义。
主要特点
将文化视为不平等的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不平等都必须由他们生活的社会来解释,而不是由个人差异来解释。
这与当时的几种流行心理潮流(例如智力或人格理论)相反。
由于这种认为文化是造成不平等的原因,社会批判范式的追随者认为,有必要改变社会话语,以实现人与阶级之间的绝对平等。例如,其研究人员专注于种族,性别,性取向和国籍等问题。
当前的一些研究者拒绝了与这种思维方式相反的想法,例如,男性和女性大脑的解剖学差异。
他们认为不可能知道客观现实,相反,所有科学都受到其创建文化的强烈影响。这是科学主观主义的一种形式。
相对主义
除科学外,社会批判范式还促进其他知识领域的相对主义。例如,在批判社会学中,主要思想之一是由于其毒性而必须放弃所有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由于社会对任何情况的影响而无法发现任何情况的真相。
相反,遵循社会批判范式的研究人员专注于研究诸如语言或符号之类的现象,从而可以研究人们的主观真理。
这样,他们比定量研究更专注于定性研究(这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象)。
西方文明批评
由于相信传统文化是一切平等和不公正的原因,因此社会批判范式理论家认为西方社会是一个压迫性制度,造成了很多麻烦。
由于拒绝资本主义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批学者认为,以资源换取金钱是一种暴力行为,是对人民自由的侵犯。因此,他的想法更接近共产党人。
然而,在看到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成果之后,批判理论家们决定,有必要首先通过使用文化符号来教育民众,以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为此,他们拒绝了所有西方传统,认为它们是有害的,并称赞了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等思想。
社会批判范式的应用示例
在环境教育研究中
社会批判范式已用于环境教育,因为它试图以一种实用的方式了解环境的现实,并在此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反思和积极行动。
在科学教学中
在科学领域,社会批判范式还存在空间,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有可能进行实验并从对所研究现象的反思中产生社会转变。
在医学上
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社会批判方法是医学科学的基础,因为该领域的所有研究都必须旨在提供身体健康,并进而提供社会福祉。社会视野成为医学实践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 《批判理论》,维基百科。检索日期:2018年2月22日,来自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
- “文化马克思主义”于:Metapedia。检索日期:2018年2月22日,来自Metapedia:en.metapedia.org。
- “法兰克福学校”,维基百科。检索日期:2018年2月22日,来自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
- “社会批判范式”,见于:Acracia。于2018年2月22日从Acracia检索:acracia.org。
- “文化研究”,维基百科。检索日期:2018年2月22日,来自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