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述戊糖磷酸途径,也被称为己糖磷酸转移,是一个基本的代谢途径,其最终产品是核糖,必需的核苷酸和核酸合成途径,如DNA,RNA,ATP,NADH, FAD和辅酶A。
它还产生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酯),用于各种酶促反应。该途径是非常动态的,并且能够根据细胞的瞬时需求来适应其产物。
ATP(三磷酸腺苷)被认为是细胞的“能量货币”,因为其水解作用可与多种生化反应结合。
同样,NADPH是脂肪酸还原合成,胆固醇合成,神经递质合成,光合作用和解毒反应等必不可少的第二能源。
尽管NADPH和NADH在结构上相似,但不能在生化反应中互换使用。NADPH在某些代谢物的氧化过程中参与了自由能的利用,以进行还原性生物合成。
相反,NADH参与了代谢物氧化过程中自由能的利用,从而合成了ATP。
历史和位置
1930年,研究人员奥托·沃伯格(Otto Warburg)才发现了这条道路的存在,他因发现NADP +而获得了声誉。
某些观察结果允许发现该途径,特别是在存在糖酵解抑制剂(例如氟离子)的情况下继续呼吸。
然后,在1950年,科学家Frank Dickens,Bernard Horecker,Fritz Lipmann和Efraim Racker描述了磷酸戊糖途径。
参与胆固醇和脂肪酸合成的组织,例如乳腺,脂肪组织和肾脏,具有高浓度的戊糖磷酸酶。
肝脏也是该途径的重要组织:由于戊糖磷酸途径的酶,该组织中约30%的葡萄糖氧化发生。
特征
磷酸戊糖途径负责维持细胞中的碳稳态。同样,该途径合成参与氨基酸合成的核苷酸和分子的前体(肽和蛋白质的组成部分)。
它是降低酶促反应能力的主要来源。此外,它为合成代谢反应和防御氧化应激提供了必要的分子。该途径的最后阶段对于压力情况下的氧化还原过程至关重要。
相数
磷酸戊糖途径由细胞溶质中的两个阶段组成:一个氧化阶段,该阶段通过将6-磷酸葡萄糖氧化为5-核糖而生成NADPH。一种非氧化性糖,涉及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和七个碳糖的相互转化。
该途径呈现出加尔文循环和恩特纳-道多罗夫途径共有的反应,这是糖酵解的替代方法。
氧化相
氧化阶段始于葡萄糖1-磷酸6分子在碳1上的脱氢反应。该反应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该酶对NADP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该反应的产物是6-膦酰基葡糖苷-δ-内酯。然后该产物被内酯酶水解,得到6-磷酸葡萄糖酸酯。后者化合物被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吸收并变成核糖5-磷酸。
磷酸戊糖异构酶酶催化氧化阶段的最后一步,该步骤涉及通过核糖5-磷酸核糖异构化合成核糖5-磷酸。
这一系列反应为进入该酶促途径的每一个6-磷酸葡萄糖分子产生两个NADPH分子和一个5-磷酸核糖分子。
在某些电池中,对NADPH的要求要高于对5磷酸核糖的要求。因此,转酮醇酶和转醛缩酶的酶取5-磷酸核糖,然后将其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转为非氧化相。最后两种化合物可以进入糖酵解途径。
非氧化相
该阶段开始于戊糖5磷酸表异构酶酶催化的差向异构反应。这种酶吸收了5-磷酸核糖,并转化为5-磷酸木酮糖。
该产物被酶转酮醇酶吸收,该酶与辅酶硫胺素焦磷酸(TTP)一起起作用,后者催化5-木酮糖到5-磷酸核糖的通过。随着从酮症向醛糖的转移,产生了3-磷酸甘油醛和-7-磷酸七庚酯。
然后,酶转醛缩酶将C3从七磷酸七庚酯分子转移至3-磷酸甘油醛,生成四碳糖(四磷酸赤藓糖)和六碳糖(果糖6)。 -磷酸盐)。这些产品能够提供糖酵解途径。
转酮酶再次起作用以将C 2从5-磷酸木酮糖转移至-4-磷酸赤藓糖,产生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与上一步一样,这些产品可以进入糖酵解。
第二阶段将产生NADPH的途径与负责合成ATP和NADH的途径联系起来。此外,产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可进入糖异生。
相关疾病
在这些神经肌肉疾病和不同类型的癌症之间,不同的病理学与戊糖磷酸途径有关。
大多数临床研究都集中于量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因为它是负责调节该途径的主要酶。
在属于易患贫血的个体的血细胞中,它们呈现出较低的6-磷酸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的酶活性。相反,与喉癌有关的细胞系表现出高的酶活性。
NADPH参与了谷胱甘肽的生产,谷胱甘肽是一种关键的肽分子,可保护人体免受活性氧的影响,并参与氧化应激。
不同类型的癌症导致戊糖途径的激活,并且与转移,血管生成以及对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的反应有关。
另一方面,当NADPH的产生缺乏时,会发展为慢性肉芽肿病。
参考文献
- Berg,JM,Tymoczko,JL,Stryer,L(2002)。生物化学。弗里曼
- Konagaya,M.,Konagaya,Y.,Horikawa,H.,&Iida,M.(1990年)。神经肌肉疾病中的磷酸戊糖途径–评估肌肉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活性和RNA含量。Rinsho shinkeigak。临床神经病学,30(10),1078-1083。
- 马萨诸塞州科瓦利克(Kowalik),麻省哥伦巴诺(Columbano)和安培拉(Perra)(2017)。戊糖磷酸途径在肝细胞癌中的新兴作用。肿瘤学前沿,7,87。
- Patra,KC,&Hay,N.(2014年)。戊糖磷酸途径和癌症。生化科学趋势,39(8),347–354。
- Stincone,A.,Prigione,A.,Cramer,T.,Wamelink,M.,Campbell,K.,Cheung,E.,…&Keller,MA(2015)。代谢的回归: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生物评论,90(3),927–963。
- Voet,D.和Voet,JG(2013)。生物化学。Artmed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