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把手反思行为和道德信念的个人和集体两种。为此,他使用其他学科,例如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伦理思想史。
“伦理”一词来自希腊语“ ethos”,可以用两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翻译:一方面,它表示存在或性格方式;另一方面,它表示存在或品格。另一方面,它被翻译为使用,习惯或习惯。可以说这两个定义是相关的。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确保了这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来自Rafael Sanzio-网络艺术画廊:有关艺术作品的图像信息,公共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 = 75881
柏拉图认为,任何角色都可以通过习惯养成。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将知识美德与道德美德区分开来,确定前者源于教学,而后者则源于习俗。
ethos这个词也可以从其最原始的意义来构想。作者阿尼巴尔·达奥里亚(AníbalD'Auria)在其著作《哲学伦理近似》(2013年)中确定,精神可以表示家庭,国家,居住地或起源地。应当指出,目前经常使用“道德”和“道德”这两个词,就像它们是同义词一样。
但是,在学术语言中,“伦理”一词用于表示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用于反思精神,将这一概念理解为一系列人或他人的道德信念,态度和信念。一个社会团体。这意味着“伦理”是哲学学科的名称,而“道德”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如上所述,哲学伦理学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但是,该学科不仅描述了每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方面,而且对其起源和功能提出了质疑。也就是说,它试图回答某些规范存在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其对人类的价值。
哲学伦理学是基于规范伦理学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这使您可以针对特定原因提供支持的行为准则。
同样,哲学伦理学还采用了元伦理学的某些戒律,这是一门负责反思规范伦理学的认识论和语言学要素的学科,例如:是否有可能建立道德判断?规范性句子对一种命题作出反应吗?道德陈述可以被认为是对还是错?
除了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之外,哲学伦理学还采用第三门学科来研究道德,这是伦理思想的历史。本电流考虑到它们的历史背景,寻求对不同伦理学说的哲学理解。同样,它带来了对精神的历史意识。
哲学伦理学派
古典古代伦理学院
可以确定的是,哲学伦理学始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希腊世界。对他们而言,道德被纳入了对政治本质的反映。这些哲学家认为,生活的最高理想是沉思或理论生活。
例如,对于柏拉图来说,一座大都市必须由理论家-即哲学家-统治。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必由哲学家统治这座大都市,但国家应保证理论上的人们具有反思性的生活方式。
尽管存在这种差异,但两位作者都同意将政治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事实。
基督教前学校
后来,在希腊化时期(亚里士多德假定)之后,将大都会作为一种政治秩序的概念就下降了。这导致了政治与伦理之间的离婚。
因此,这一时期的基督教前学校的特征是捍卫脱离政治的支配。哲学家们不再怀疑创造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美德。相反,他们专注于个体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基督教时期的道德学校
随着一神教宗教的到来,基督教伦理学风行一时。其特点是将神学美德(希望,慈善和信仰)置于希腊人捍卫的基本美德(节制,正义,勇气和智慧)之上。因此,人的道德义务不再对他自己,而是取悦上帝。
现代和当代伦理学校
从现代性的曙光开始,道德学派发展并加深了个人的观念。除此之外,还引入了资本主义制度,该制度提出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新关系。这也导致了政府与个人之间法律联系的产生。
在现代时期,建立了新的伦理学观念。资料来源:John Trumbull
所有这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变化为伦理反思确定了新的方向和新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有三个牢固融合的要素:美德,政治共同体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社区政治生活就被取消了。
在基督教中,美德的观念从属于信仰和宗教,这意味着至少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寻求幸福的生活。
在现代性中,经过所有这些修改之后,道德反思获得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面。社交性不再作为人类的决定性事实而被研究。相反,人类被视为与其他物种存在冲突。
代表作
亚里斯多德(384-322 BC)
亚里斯多德的半身像。资料来源:通过Wikimedia Commons,在Altemps的nazionale romano di palazzo Altemps博物馆获得。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从哲学上研究伦理学最多的作家之一。它的主要概念之一是确认共存和社会交往是人的天赋,因此,哲学伦理学应基于以下问题:人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个性,以达到过快乐幸福的生活?
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
康德(Kant)肖像,是旁系同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资料来源:纳赫·韦特·汉斯·施诺尔,通过Wikimedia Commons获得。
康德伦理学由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是开明理性主义的结果。与古典古代思想家相反,康德认为,唯一真正的好事物是善意。
因此,每一个行动只有遵循其道德准则,才是好的。换句话说,对于这个现代哲学家来说,道德法则是一种对所有个人起作用的绝对命令,而没有考虑他们的意愿和利益。
参考文献
- D'Auria,A。(2013)哲学伦理学方法。于2019年12月5日从Dialnet检索:Dialnet.net
- De Zan,J.(SF)伦理,权利与正义。于2019年12月5日从corteidh.or.cr检索
- Millán,G.(2016)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于2019年12月5日从Scielo检索:scielo.org.mx
- Beauchamp,T.(2001)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概论。于2019年12月5日从philpapers.org检索
- Bostock D.(2000)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于2019年12月5日从philpapers.org检索
- SA(nd)Immanuel Kant。于2019年12月5日从Wikipedia检索:es.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