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细菌的形态是那些描述性的功能,有助于微生物学家确定并完成一个培养的细菌种类的“轮廓”。必须考虑到,琼脂培养基中的许多类型的细菌都可以通过菌落形式的细胞团聚体的特征轻松区分。
细菌菌落的这一属性在固体培养基中很容易看到,无论它们是“播种”的还是接种纯培养物(单个分离的物种)或混合培养物(未知物种的混合物)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多次用作分类识别的字符。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不同殖民地形态(来源:New HanseN,来自Wikimedia Commons)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细菌菌落的形态是高度可变的,这一事实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落的观察得到了证实,其中可以欣赏到其超微结构的惊人细节。
由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都能够以菌落的形式在固体表面上生长,因此,对于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人来说,了解这类生长的特征非常重要(“微生物生态学家”)。
殖民地生长的特征
在实验室中生长并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大多数细菌都具有在液体和固体介质中生长的能力。
在液体介质中
通常通过测量培养物随时间的光密度来“跟踪”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
此过程包括用目标细菌种类接种无菌营养培养基,并监测“浊度”随时间的增加,该“浊度”随光密度的增加而确定,这是通过称为分光光度计的电子设备进行测量的。 。
一旦确定给定波长的光密度值不再增加,研究人员通常将获得的值绘制成时间的函数,并获得所谓的细菌生长曲线。
在这样获得的曲线中,由于观察到四个明确定义的阶段,因此很容易辨别出规律的行为(因为它实际上发生在所分析的所有细菌物种中):
-“滞后”或延迟阶段。
-对数或指数阶段(突然增长)。
-固定相(曲线组)。
-死亡阶段(光密度降低)。
在固体培养基中
固体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与液体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有些不同,因为细胞没有分散在移动的流体中,而是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明确的菌落。
通常,固体培养基的生长朝着菌落的末端更快,换句话说,分裂活跃的细胞位于外围,而位于中心区域的细胞则更“老”,它们是不活跃的并且它们经历自溶过程(死亡)。
一些作者将菌落中生长的差异归因于菌落内部细菌产生的氧气,营养物甚至有毒产物的梯度存在,指出在极端情况下,营养物和氧气的浓度高于向中心。
鉴于菌落的边界不如中心部分厚,氧气和营养物质在这些区域的扩散比在中心的扩散更容易,相反,中心的扩散过程非常缓慢,以至于它们阻止了有效的细胞分裂。
还必须指出,细菌菌落中给定形态模式的定义是一个高度受控的过程,不仅在代谢上,而且在基因表达,细胞间通讯过程等方面也是如此。
另外,菌落的形态取决于许多环境因素,例如环境组成,温度,湿度百分比等。
细菌菌落形式的类型
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用肉眼)或微观的(使用观察仪器,如显微镜)来分析细菌菌落的形态。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总体形状,高度,边缘或边缘的特征来分析细菌菌落的形态。
细菌菌落可能呈现的形态类型(来源:未提供机器可读的作者。Ewen假设(基于版权声明)。通过Wikimedia Commons)
通过从下至上查看菌落(当在受控条件下在培养皿中生长菌落时),可以了解总体形状和边缘或边缘的特性;而高程的类型则可以通过从侧面或侧面观察菌落来区分,并保持平板处于视线水平。
根据其一般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细菌菌落可以是:
-尖的:那些以彼此靠近的小点聚合的形式增长。
-圆形:它们是非常统一的殖民地,完全是圆形的。
-丝状:从中心区域或细胞核突出的细丝状生长的菌落。
-不规则:那些形状不明确且相当无定形的菌落。
-根状茎:顾名思义,这些菌落的生长类似于植物的根。
-梭形:那些具有细长形状的菌落,好像是椭圆形的,其边缘被纵向拉伸了。
根据边距或边界
殖民地可以具有不同类型的边界或边界,其中包括:
-整体
- 卷曲
-疏松
-腐蚀
-丝状
-卷曲(看起来像树的环)。
根据其海拔
最后,取决于这些细菌细胞聚集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高度,菌落可以是:
-平坦:没有或没有高程的人。
-高架:它们在表面上略微突出,但是以常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在整个菌落的直径上,高度是均匀的。
-凸面:那些在中心位置更明显地上升,但其边缘仍然附着在表面上的凸面。
-切成薄片:类似于从表面突出的“圆顶”的那些。
-Umbonadas:具有凸起边缘但以向中心“投射”更大质量的细胞为特征的那些菌落,获得类似于乳房的形状(“哺乳动物状”)。
根据质地
除了提到的特征外,细菌菌落还可以呈现出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不同质地,从而可以确定菌落。
-柔软有光泽
-粗糙
-起皱
-外观干燥或多尘。
参考文献
- M. Matsushita,M.,Hiramatsu,F.,N. Kobayashi,N.,Ozawa,T.,Yamazaki,Y.,&Matsuyama,T.(2004)。细菌中的菌落形成:实验和建模。生物膜,1(4),305-317。
- M. Matsushita,M.,Wakita,J.,Itoh,H.,Watanabe,K.,Arai,T.,Matsuyama,T….&Mimura,M.(1999)。细菌细胞群形成菌落模式。物理学A:统计力学及其应用,274(1-2),190-199。
- Prescott,H.和Harley,JP(2003)。微生物学。麦格劳·希尔(McGraw Hill)高等教育,412-413。
- Shapiro,JA(1995)。细菌菌落模式的意义。Bioessays,17(7),597-607。
- Shapiro,JA和Trubatch,D.(1991年)。细菌菌落形态发生中的顺序事件。物理学D:非线性现象,49(1-2),214-223。
- Sousa,AM,Machado,I.,Nicolau,A.,&Pereira,MO(2013)。菌落形态鉴定对细菌概况的改进。微生物学方法杂志,95(3),32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