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马拉色菌是酵母菌的一种,是杂色表皮霉菌病糠疹的致病因子,也称为头癣或头癣。它的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在热带和温带气候中更常见。
它代表一般真菌病的5%和表面真菌病的20%。在夏天,天气炎热时,地方性流行率从4%增加到50%。据发现,它对男女都有影响,平均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年龄在2至90岁之间的女性略有偏爱。
糠马拉色霉菌直接涂片/云芝糠疹
在8至11岁之间,儿童受到大约5%至12%的影响。青春期时这种真菌的增加可能与荷尔蒙因素有关,因为在皮肤中皮脂的产生更大。
但是,其他发现包括在泰国等国家的婴儿中存在真菌,也表明皮肤定植可能存在气候和遗传因素。
这种真菌的感染没有种族或社会阶层的偏爱,并且在HIV患者中不是很重要,尽管在其他免疫缺陷患者中也很常见。
特点
疫霉菌:担子菌
类:Exobasidiomycetes
订购:Malasseziales
家庭:马拉色菊科
属:Malassezia
种类:糠醛
病理
其特征在于影响皮肤的浅层,特别是表皮的角质层。
由于局部免疫学改变,从酵母菌转化为丝状寄生虫后,发生了角质层外层的侵袭。
炎症和结垢被认为是真菌种群过多的原因或后果。真菌导致出现红斑,并与色素沉着和色素沉着过度区域融合,并伴有硬结和脱屑。
病变主要位于躯干和手臂,但也可能影响腋窝,腹股沟,手臂,大腿,臀部,肩膀,背部,颈部和面部。
它们呈现从粉红到黄棕色的可变颜色,有时是消色差的。这是versicolor名称的来源。
颜色变化
皮肤的颜色变化是通过各种机制发生的。
一方面,真菌产生二羧酸,尤其是壬二酸,以及其他依赖酪氨酸酶的脂质代谢产物,例如糠氨酸苦参碱和糠氨酸内酯,它们作用于黑素细胞并抑制多巴酪氨酸酶。这种机制表现为色素减退。
鉴于变色病变是由于黑素体大小的增加而引起的,有两个假设:
- 提出的第一个理论是深色皮肤个体中角质层厚度的增加。
- 第二种增加了强烈的炎症浸润的存在,该浸润会刺激黑色素细胞,增加黑色素的产生。
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偶尔可能会出现皮肤轻微的瘙痒和发红。
诊断
紫外线(伍德的灯)
如果病变通过紫外线照射,将观察到绿黄荧光色。
皮肤屑样本
用解剖刀将样品刮擦,然后直接滴在滴有20%KOH的薄片上,再加上派克墨水或亚甲蓝以突出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通常将真菌观察为一组芽生的酵母细胞(成簇),并混合有短弯曲的菌丝,看起来像意大利面条和肉丸。
酵母为椭圆形或瓶形,直径为3至8 µm。他们在细胞壁上出现带有隔膜的单极芽,芽留下疤痕。
透明胶带
胶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用于采集病变样本以进行直接检查。它包括在伤口上放置一块透明胶带,对其施加压力,然后按与伤口相反的方向将其除去。
将胶带放在载玻片上,并在显微镜下用10倍至40倍物镜观察。固定的制剂也可以由皮肤鳞片制成。
为了采用任何一种方法进行采样,必须不使用杀菌剂或药膏对患者进行治疗。在经常洗脸的地方,例如脸部,直接检查不是很有效。
鉴别诊断
应当与脂溢性皮炎,品脱,白癜风,红斑,玫瑰糠疹,继发性梅毒,寄生性肩峰炎和圆环癣进行鉴别诊断。
文化
真菌的培养是困难的,因此通常不进行,因为利用前述方法可以进行诊断。
但是,这种真菌可以在萨布罗氏葡萄糖琼脂或5%羊血琼脂上生长,并在其表面添加长链脂肪酸。为此,您可以使用橄榄油。
糠马拉色菌产生带有粗糙变体的光滑凸乳状菌落。在Gram,观察到细长的,球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并且可以看到一些细丝。
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多层壁,壁厚且有斜条纹。在35°C下孵育2至4天后,菌落缓慢生长。
治疗
治疗包括每3天将1%的硫化硒置于病变部位15分钟,然后清洗该部位。
参考文献
- Ryan KJ,Ray C.Sherris。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麦格劳-希尔,美国纽约;2010。
- Koneman E,Allen S,Janda W,Schreckenberger P,Winn W.(2004年)。微生物学诊断。(第5版)。阿根廷,社论Panamericana SA
- 福布斯B,萨姆D,魏斯菲尔德A.贝利和斯科特微生物学诊断。12版。阿根廷。社论Panamericana SA;2009年。
- Casas-RincónG.一般真菌学。1994.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第二版,图书馆版。委内瑞拉加拉加斯。
- Arenas R.插图医学真菌学。2014年,第5版Ed Mc Mcwrow Hill,第5墨西哥。
- GonzálezM,GonzálezN.《医学微生物学手册》。委内瑞拉第二版:卡拉博博大学媒体和出版物局;2011。
- 维基百科的贡献者。马拉塞西亚。维基百科,免费百科全书。2018年11月6日,17:32 UTC。可在wikipedia.org获得
- Thayikkannu AB,Kindo AJ,Veeraraghavan M. Malassezia-可以忽略不计吗?印度J Dermatol。2015; 60(4):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