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状杆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但很容易变色,尤其是在古老的文化中。它是直的,槌状或稍弯曲的芽孢杆菌。它可以抵抗极端的环境条件,包括冷冻和干燥。该细菌的某些菌株具有致病性,能够产生白喉。
白喉衣原体具有四种生物型:重症型,中间型,乳腺型和白兰氏。这些生物型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是产毒的。仅当芽孢杆菌被携带噬菌体的遗传信息的噬菌体感染(溶原)后,才产生产毒性或产生毒素的能力。该信息由称为tox基因的基因携带。
双棒杆菌,透射电子显微照片。资料来源:www.sciencesource.com
一般特征
它对革兰氏阳性,但是,在古老的文化中,它很容易褪色。它通常包含变色颗粒(聚甲基磷酸盐)。这些颗粒用亚甲基蓝染料染成蓝紫色。
白喉棒状杆菌是需氧的和兼性厌氧的,它不产生孢子。在35至37°C的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实现最佳显影。
在富含亚碲酸盐的琼脂平板培养物中,白喉衣原体菌落在24-48小时后为黑色或灰色。
分类
白喉棒状杆菌是由德国细菌学家Edwin Klebs和FriedrichLöffler于1884年发现的。它也被称为Klebs-Löffler芽孢杆菌。
它是棒杆菌亚目的放线菌。它属于CMN组(棒状杆菌科,分枝杆菌科和诺卡氏菌科的细菌),其中包括许多具有医学和兽医学意义的物种。
公认有四种不同的生物类型或亚种,即:甲炎,中间生,重症和belfanti。这些亚种在其菌落的形态,生化特性以及代谢某些营养素的能力方面显示出细微的差异。
形态学
白喉棒状杆菌为棒状,直杆状,末端稍弯曲。它不会带来祸害,因此它不能移动。
它的细胞壁中含有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它还具有有毒的6,6'-二炔麦草酸和1,2,5-苯二甲基酸。
重症生物型的细菌通常较短。微生物生物型细菌长而多形。中间生物型的范围从很长到很短的杆菌。
文化
通常,棒状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使用选择性介质优化隔离。
Loeffler培养基于1887年开发,用于培养这些细菌并使它们与其他细菌区分开。这种培养基由马血清,肉汁,葡萄糖和氯化钠组成。
富含碲石的Loeffler培养基(二氧化碲)用于白喉衣原体的选择性生长。该培养基抑制其他物种的发育,当被白喉衣原体减少时,会使菌落灰黑色。
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白喉通过白喉衣原体传播,尽管溃疡衣原体可以产生相同的临床表现。白喉几乎可以影响任何粘膜。最常见的临床形式包括:
-咽/扁桃体:这是最常见的形式。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嗓子痛,厌食和轻度发烧。它可以在咽和扁桃体区域形成假膜。
- 喉:它可以作为咽的延伸或单独出现。呼吸和吠叫时会发烧,声音嘶哑,呼吸急促,发出刺耳的声音。气道阻塞可能导致死亡。
- 鼻前:这是一种罕见的临床形式。它表现为流鼻血。鼻中隔也可能有脓性粘液分泌物和假膜形成。
- 皮肤:它可能表现为皮肤上的鳞状皮疹或明确的溃疡。根据受影响的膜的位置及其程度,可能会发生诸如肺炎,心肌炎,神经炎,气道阻塞,脓毒性关节炎,骨髓炎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致病性
该疾病通过呼吸过程中呼出的颗粒从患病的人传播到健康的人。它也可以通过与皮肤病灶的分泌物接触而发生。
白喉杆菌的获得发生在鼻咽中。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会抑制被感染者合成细胞蛋白。
该毒素还负责破坏局部组织和形成假膜。毒素影响身体的所有细胞,但主要影响心脏(心肌炎),神经(神经炎)和肾脏(肾小管坏死)。
毒素的其他作用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和蛋白尿。血小板减少症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的出现。
在呼吸道感染的最初几天内,毒素会引起坏死的血块或假膜,由纤维蛋白,血细胞,呼吸道上皮的死细胞和细菌组成。
假膜可以是局部的或广泛延伸的,覆盖咽和气管支气管树。膜吸入性窒息是成年人和儿童常见的死亡原因。
治疗
白喉抗毒素
如果怀疑有白喉,必须立即服用白喉抗毒素。即使不等待实验室测试确认诊断,也应尽快进行管理。
给药的剂量和途径将取决于疾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补充治疗
除白喉抗毒素外,还需要采取抗菌治疗来停止毒素产生并根除白喉衣原体。
这种疗法可能包括红霉素(口服或胃肠外给药),青霉素G(肌肉内或静脉内)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内),持续2周。
预防接种
白喉类毒素免疫将产生长期免疫,但不一定产生永久免疫。因此,在恢复期应接种适合年龄的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
疾病库
人类被认为是该疾病的唯一病原体。但是,最近的研究已经从家猫和牛中分离出了非毒素的白喉衣原体菌株。
还从马匹中分离出了重症白喉衣原体生物型的强毒株。迄今为止,尚无人畜共患疾病传播的证据,但是,鉴于这些结果,应重新评估这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 J. Hall,PK Cassiday,KA Bernard,F。Bolt,AG Steigerwalt,D。Bixler,LC Pawloski,AM Whitney,M。Iwaki,A。Baldwin,CG Dowson,T。Komiya,M.Takahashi,HP Hinrikson,ML通德拉(2010)。家猫中的新型白喉棒状杆菌。新兴传染病。
- 冯·格雷文维茨(A. 棒状杆菌属-医学。原核生物。
-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8)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手册。1白喉:第1.1章。从cdc.gov恢复
- M.Maheriya,GH Pathak,AV Chauhan,MK Mehariya,PC Agrawal(2014)。古吉拉特邦医学杂志三级医院白喉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概况。
- M.Mustafa,IM Yusof,MS Jeffree,EM Illzam,SS Husain(2016)。白喉:临床表现,诊断和免疫预防作用。IOSR牙科与医学杂志。
- U.Czajka,A.Wiatrzyk,E.Mosiej,K.Formińska,AA Zasada(2018)。从波兰的白喉疫情爆发期到非毒原性菌株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期(1950–2016年),白喉棒状杆菌分离株的MLST谱和生物型发生变化。传染性疾病。
- 白喉棒状杆菌。在维基百科上。于2018年9月27日从en.wikipedia.org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