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
- 出生和家庭
- 芝诺比亚教育
- 一位具有人文精神的高贵女孩
- 从这里到那里的时间
- 芝诺比亚与爱
- 一个善举
- 从坎伯比(Camprubí)到希门尼斯(Jiménez)的文学合作
- 在多项活动中
- 流亡
- 播放
- Traducciones al español de la obra de Tagore (1916-1917)
- Diarios
- Referencias
ZenobiaCamprubíAymar(1887-1956)是一位西班牙语言学家和作家,因其思想和生活方式而被认为早于她的时代。她已被许多学者认可为最早的西班牙女权主义者之一。
芝诺比亚的工作以传播与西班牙文化有关的一切事物为导向,她还致力于进行一些翻译。她是位富有人道意识的妇女,并一直为妇女和儿童的权利而斗争。
ZenobiaCamprubíAymar。资料来源:JoaquínSorolla
Camprubí是作家JuanRamónJiménez的妻子和生活伴侣。许多致力于芝诺比亚生活和工作的人得出的结论是,她是丈夫成功背后的建筑师。她是一个知识渊博,性格坚定的女性。
传
出生和家庭
芝诺比亚(Zenobia)于1887年8月31日出生于巴塞罗那市马尔格拉特·德马尔(Malgrat de Mar)自治市。他来自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名叫RaimundoCamprubíEscudero的工程师,母亲是名叫伊莎贝尔·艾玛·卢卡的妇女,她接受了认真的教育。
芝诺比亚教育
Zenobia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私人教师的出现。她成立的第一年是在波多黎各和美国之间,这使她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女性,最重要的是,她拥有自由的精神和理想。
后来,这位年轻女子在20岁那年(1908年)就读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特别是在教育学院学习了作文和英语文学。此外,他学习了音乐,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并获得了拉丁语的知识。
可以看出,他的训练非常丰富和多样,这些方面后来造就了他的性格并标志着他的职业生涯。
一位具有人文精神的高贵女孩
芝诺比亚·坎布比(ZenobiaCamprubí)和母亲一起去美国旅行,让她的哥哥乔斯(José)在哈佛大学读书后,定居在巴塞罗那。这位九岁的女孩有健康问题,医生推荐了萨里亚市的播音。
ZenobiaCamprubí小时候。来源:http://huelva24.com/not/26262/,通过Wikimedia Commons
在撒拉亚,芝诺比亚与未来的诗人和画家玛丽亚·蒙塔达斯(MaríaMuntadas)结识并建立了牢固的生命友谊。他们在一起构想了勤劳的蜜蜂的想法,其目的是为最需要帮助的人缝制和收集衣服; 他十二岁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内心的崇高。
从这里到那里的时间
一段时间以来,芝诺比亚不得不改变她的住址,还不得不出国旅行一些家庭。他父亲的工程师工作迫使一家人不断迁徙,因此他花时间住在塔拉戈纳。
芝诺比亚的母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一直坚信他们在其他国家学习。1900年,他们的第二个兄弟Raimundo被派往德国学习,而这个年轻的女孩被独自留下。
一年后,他与母亲和弟弟奥古斯托(Augusto)在瑞士呆了一段时间,后者在患有白喉病后遭受了医疗后果。后来,在1902年,她的父亲搬到了瓦伦西亚市,这对作家来说意味着孤独。
对于这名将近15岁的女孩来说,在巴伦西亚市的住宿是悲伤和例行的事情之一。除了音乐,英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历史和文学等单调的课程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马尔格拉特》(Malgrat),这是他对家乡生活的叙述。
由于与第一次旅行相同的原因,他于1903年与母亲和兄弟回到瑞士。在那次旅行中,他趁机进行社交和学习新的文化学习,与此同时,他父母的婚姻生活也步履蹒跚。
回到西班牙后,芝诺比亚的父母分居。因此,她,哥哥奥古斯托(Augusto)和母亲去了美国,坎普比(Camprubí)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08年,他不得不返回西班牙,但没有完成学业。
芝诺比亚与爱
ZenobiaCamprubí在纽约读书时,遇到了她的哥哥,哈佛大学著名律师亨利·沙特克(Henry Shattuck)的朋友。那个男人爱上了她,开始和她一起闲逛,为时已晚,他承认了自己的爱。
作家芝诺比亚的丈夫JuanRamónJiménez。来源:通过Wikimedia Commons查看作者页面
沙特克来晚了,因为芝诺比亚人已经在1913年的一次会议上遇见了胡安·拉蒙·希门尼斯。他们很快订婚,并于1916年3月2日在纽约结婚,尽管新娘的母亲总是喜欢来自波士顿亨利的一位富有的绅士。
一个善举
在作家于1909年至1910年回到西班牙定居之时,她开展了有利于儿童的教育活动。在韦尔瓦(Huelva)拉拉比达(LaRábida)他家的院子里,他即兴建了一所学校,教社区的孩子们读写。
在新生的室外“机构”中的日子充满了欢乐,欢笑和学习。迷人的老师芝诺比亚(Zenobia)用热情和爱心教给参加教学的19个孩子。
从坎伯比(Camprubí)到希门尼斯(Jiménez)的文学合作
见面后不久,Jiménez-Camprubí二人开始就文学问题展开团队合作。他们一起将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她负责翻译,而他给人以诗意的印象。
两者都致力于翻译一些伟大的经典作品,例如艾伦·坡和威廉·莎士比亚。这对夫妻还写了《新月》,尽管她因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出现而心烦意乱,但他们成功了,尽管那仍然是秘密。
在多项活动中
芝诺比亚和她的丈夫在西班牙定居后,尽管她一直是作家作品的合作者,但他仍致力于自己的活动,也致力于自己的活动。他创立了“在家护理”,为无法满足医疗需求的患者做出了贡献。
芝诺比亚(Zenobia)对妇女培训的关注伴随着她的一生。她与玛丽亚·梅兹图(MaríaMaeztu)合作,通过奖学金交换了从西班牙到美国的学生,同时,她还是妇女俱乐部的创始人和成员。
坎普鲁比(Camprubí)还成立了拉卡萨德尔尼诺(La Casa delNiño),其中包括一个托儿所,用于照顾2至5岁的儿童。该机构有医生和护士,并在俱乐部会员的帮助下。
Zenobia于1928年成立了西班牙艺术商店,被认为是她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目的是举行西班牙劳动力的永久展览,以后通过出口达成交易。
流亡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每个人都遭受了后果。起初,芝诺比亚和她的丈夫照顾了十二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以各种关注和关怀欢迎他们。
同年8月,迫害迫使他们离开该国。他们抵达纽约,随后前往阿根廷,古巴和波多黎各。她在波多黎各国家进行了首次演讲,并且是该国主要大学的教授。
不久之后的1942年,芝诺比亚(Zenobia)和她的丈夫去华盛顿居住。她开始在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工作,担任士兵西班牙语教学的促进者。后来,她在同一所学院担任文学和外语教授。
1948年,在波多黎各的时候,芝诺比亚被诊断出患有子宫癌。起初,她拒绝手术,然后同意在波士顿接受手术。后来疾病再次出现,他于1956年10月28日在波多黎各去世。
播放
ZenobiaCamprubí的工作主要是社会性质的。她一直努力在一个对男人有利的社会中帮助妇女实现平等,准备和进步。同时,他感到关切,并采取了行动,使最需要帮助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为胡安·拉蒙·吉门尼斯(JuanRamónJiménez)这样的作家的妻子,她大量参与了伴侣的文学生活。在很多情况下,她与他合作创作他的作品。此外,她还帮助他进行翻译,并多次担任他的秘书。
他的一些作品包括:
Traducciones al español de la obra de Tagore (1916-1917)
Diarios
Camprubí también escribió algunos diarios, que dejaron reflejado el estilo de vida, las costumbres y avances del siglo XX. Destacaron:
– Diario I Cuba (1937-1939).
– Diario II Estados Unidos (1939-1950).
– Diario III Puerto Rico (1951-1956).
Además de un escrito con el título Juan Ramón y yo (1954).
Referencias
- Zenobia Camprubí Aymar. (2019). España: Casa, museo y fundación Zenobia Juan Ramón Jiménez. Recuperado de: fundación-jrj.es.
- Zenobia Camprubí. (2019). España: Wikipedia. Recuperado de: wikipedia.org.
- Serrano, A. (2018). Zenobia Camprubí: el cerebro a la sombra de un Nobel. España: Diálogos de Libro. Recuperado de: diálogosdelibro.es.
- Zenobia Camprubí. Biografía. (2015). España: Instituto Cervantes. Recuperado de: cervantes.es.
- Manrique, W. (2015). Zenobia Camprubí sale de la sombra de Juan Ramón Jiménez. España: El País. Recuperado de: elpa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