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点
- 一般作用机制
- 拓扑异构酶与细胞周期
- 特征
- 遗传材料的紧凑存储
- 获取遗传信息
- 基因表达调控
- 拓扑异构酶II的特殊性
- 拓扑异构酶的类型
- -I型拓扑异构酶
- 单体的
- 酪氨酸活性部位
- 作用机理
- -II型拓扑异构酶
- 二聚体
- 镁依赖
- 酪氨酸的两个活性位点
- 作用机理
- -人类拓扑异构酶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拓扑异构酶是化学攻击的靶标
- -抑制类型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药物
- 抗肿瘤抗生素
- 蒽环类
- 蒽醌
- 鬼臼毒素
- 喜树碱类似物
- 自然抑制
- 参考文献
所述拓扑异构酶是酶异构酶一个修改型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拓扑结构,产生其两个退绕和超螺旋作为其卷曲。
这些酶在缓解DNA的扭转应力方面具有特定作用,因此可能发生重要的过程,例如复制,DNA转录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DNA重组。
图1。拓扑异构酶II。来源:Emw,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拓扑异构酶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细胞中。科学家Watson和Crick在评估限制存在的DNA结构以允许访问其信息(存储在其核苷酸序列中)时预测了它的存在。
要了解拓扑异构酶的功能,必须考虑到DNA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其链条彼此缠绕。
这些线性链由通过5'-3'磷酸二酯键连接的2-脱氧核糖和内部的含氮碱基组成,如螺旋楼梯的梯级。
图2. DNA分子。资料来源:https://es.m.wikipedia.org/wiki/Archivo:3DScience_DNA_structure_labeled_a.jpg
DNA分子的拓扑研究表明,它们可以根据其扭转应力而呈现各种构象:从松弛状态到允许压缩的不同卷曲状态。
具有不同构象的DNA分子称为拓扑异构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拓扑异构酶I和II可以增加或减少DNA分子的扭转应力,形成它们不同的拓扑异构体。
在可能的DNA拓扑异构体中,最常见的构型是非常紧凑的超螺旋。但是,DNA双螺旋也必须在各种分子过程中被拓扑异构酶解旋。
特点
一般作用机制
某些拓扑异构酶只能使DNA的负超螺旋或两个DNA的超螺旋松弛:正负。
如果圆形双链DNA在其纵轴上解开,并且发生了左旋(顺时针),则称其为负超螺旋。如果转弯是顺时针(逆时针),则肯定是过线圈。
图3.负超螺旋,松弛和正超螺旋圆形双链DNA。来源:Fdardel,来自Wikimedia Commons
基本上,拓扑异构酶可以:
-促进DNA链穿过相反链的切口(I型拓扑异构酶)。
-促进完整的双螺旋通过本身的切割,或通过另一个不同的双螺旋(II型拓扑异构酶)的切割通过。
总之,拓扑异构酶通过在构成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磷酸二酯键的裂解而起作用。然后,它们修饰双螺旋(拓扑异构酶I)或两个双螺旋(拓扑异构酶II)的链的卷曲状态,以最终再次结合或结合切割的末端。
拓扑异构酶与细胞周期
尽管拓扑异构酶I是在S期(DNA合成)过程中表现出更高活性的酶,但并不认为它依赖于细胞周期的一个阶段。
而拓扑异构酶II活性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和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中更活跃。
特征
编码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的改变对细胞具有致死性,证明了这些酶的重要性。拓扑异构酶参与的过程包括:
遗传材料的紧凑存储
拓扑异构酶以紧凑的方式促进了遗传信息的存储,因为它们会产生DNA的卷曲和超卷曲,从而可以在相对较小的体积中找到大量信息。
获取遗传信息
如果没有拓扑异构酶及其独特特性,将不可能访问DNA中存储的信息。这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拓扑异构酶在复制,转录和重组过程中,在释放过程中会周期性释放DNA双螺旋中产生的扭转应力。
图4. DNA复制。参见DNA发夹开头的拓扑异构酶。资料来源:Miguelsierra通过Wikimedia Commons翻译的LadyofHats
如果不释放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扭转应力,则可能会发生基因表达缺陷,环状DNA或染色体断裂,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基因表达调控
DNA分子的构象变化(在三维结构中)将特定区域暴露于外部,该区域可以与D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这些蛋白质具有基因表达的调节功能(阳性或阴性)。
图5.基因表达的调节蛋白,在这种情况下,它阻止了某些基因的表达。英语维基百科上的Zephyris
因此,由拓扑异构酶的作用产生的DNA的卷曲状态影响基因表达的调节。
拓扑异构酶II的特殊性
拓扑异构酶II对于染色单体的组装,染色体的缩合和解缩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子代DNA分子的分离是必需的。
这种酶也是一种结构蛋白,在相间期也是细胞核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拓扑异构酶的类型
拓扑异构酶主要有两种类型,具体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切割DNA的一条或两条链。
-I型拓扑异构酶
单体的
I型拓扑异构酶是减轻负和正超螺旋的单体,其在转录期间以及在复制和基因重组过程中由发夹运动产生。
I型拓扑异构酶可分为1A型和1B型。后者是人类中发现的那些,它们负责松弛超螺旋DNA。
酪氨酸活性部位
拓扑异构酶1B(Top1B)由765个氨基酸组成,分为4个特定结构域。这些域之一具有高度保守的区域,其中包含酪氨酸活性位点(Tyr7233)。所有拓扑异构酶在其活性位点都存在酪氨酸,在整个催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用机理
活性位点酪氨酸与DNA链的3'-磷酸末端形成共价键,将其切割并使其附着在酶上,而另一条DNA则通过切割。
由于酶的构象转化,使另一条DNA链通过了分裂链,从而产生了DNA双螺旋。
然后,拓扑异构酶I返回其初始构象,并再次结合切割的末端。这是通过在酶的催化位点上与DNA链断裂相反的过程发生的。最后,拓扑异构酶释放DNA链。
DNA连接的速率高于切除的速率,从而确保了分子的稳定性和基因组的完整性。
总之,I型拓扑异构酶催化:
- 股线的分裂。
- 另一条链通过切割。
- 切割末端的结扎。
-II型拓扑异构酶
二聚体
II型拓扑异构酶是二聚体酶,可切割DNA的两条链,从而放松转录和其他细胞过程中产生的超螺旋。
镁依赖
这些酶需要镁(Mg ++),还需要通过破坏ATP三磷酸键产生的能量,这要归功于ATP酶。
酪氨酸的两个活性位点
人拓扑异构酶II与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拓扑结构非常相似,后者由两种单体(亚片段A和B)组成。每个单体都有一个ATPase域,在亚片段中有一个可以结合DNA的活性位点酪氨酸782。因此,两条DNA链可以结合拓扑异构酶II。
作用机理
拓扑异构酶II的作用机理与对拓扑异构酶I所述的机理相同,考虑到两条DNA链被分开,而不仅仅是一条。
在拓扑异构酶II的活性位点,DNA的双螺旋片段(称为“片段G”)被稳定化(通过与酪氨酸共价键合)。该片段被切除并通过共价键结合到活性位点。
然后,由于酶的构象变化(取决于ATP的水解作用),该酶使另一个称为“ T片段”的DNA片段穿过裂解的片段“ G”。
拓扑异构酶II结合“ G片段”的两个末端,并最终恢复其初始状态,释放“ G”片段。然后,DNA放松扭转应力,使复制和转录得以发生。
-人类拓扑异构酶
人类基因组具有五个拓扑异构酶:top1,top3α,top3β(I型);和top2α,top2β(类型II)。与人类最相关的拓扑异构酶是top1(IB型拓扑异构酶)和2α(II型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拓扑异构酶是化学攻击的靶标
由于拓扑异构酶催化的过程是细胞存活所必需的,因此这些酶是攻击恶性细胞的良好靶标。因此,拓扑异构酶被认为在许多人类疾病的治疗中很重要。
目前,与拓扑异构酶相互作用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作针对癌细胞(人体不同器官)和致病微生物的化学治疗物质。
-抑制类型
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的药物可以:
- 夹在DNA中。
- 影响该酶拓扑异构酶。
- 插入接近酶活性位点的分子中,同时稳定DNA-拓扑异构酶复合物。
DNA结合到酶催化位点的酪氨酸上形成的瞬时复合物的稳定作用,阻止了裂解片段的结合,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药物
抑制拓扑异构酶的化合物如下。
抗肿瘤抗生素
抗生素用于抗癌,因为它们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通常会干扰其DNA。这些通常被称为抗肿瘤(癌症)抗生素。例如,放线菌素D影响拓扑异构酶II,并用于儿童和横纹肌肉瘤的Wilms肿瘤中。
蒽环类
蒽环类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抗癌药物之一,并且具有最广泛的应用范围。它们用于治疗肺癌,卵巢癌,子宫癌,胃癌,膀胱癌,乳腺癌,白血病和淋巴瘤。已知通过插入DNA中会影响拓扑异构酶II。
从放线菌(Peeptomyces peucetius)分离的第一个蒽环类药物是柔红霉素。随后,在实验室中合成了阿霉素,如今还使用了表柔比星和伊达比星。
蒽醌
蒽醌或蒽二酮是类似于蒽环类的蒽衍生的化合物,它们通过插入DNA来影响拓扑异构酶II的活性。它们用于转移性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白血病。
这些药物存在于一些昆虫,植物(无花果,番泻叶,大黄),地衣和真菌的色素中。以及天然矿物中的hoelite。根据您的剂量,它们可能会致癌。
在这些化合物中,我们有米托蒽醌及其类似物洛索蒽醌。这些阻止了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不可逆地与DNA结合。
鬼臼毒素
鬼臼毒素,例如鬼臼毒素(VP-16)和替尼泊苷(VM-26),与拓扑异构酶II形成复合物。它们用于抗肺癌,睾丸癌,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乳腺癌和恶性颅内肿瘤等。从植物中分离出鬼臼(Podophyllum notatum)和peltatum(P.peltatum)。
喜树碱类似物
喜树碱是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化合物,包括伊立替康,拓扑替康和地氟替康。
这些化合物已被用于抗结肠癌,肺癌和乳腺癌,并且是从中国和西藏山茱corn的树栖喜树植物树皮和树皮中自然获得的。
自然抑制
拓扑异构酶I和II的结构改变也可以完全自然发生。这可能会在某些影响催化过程的事件中发生。
这些改变包括嘧啶二聚体的形成,氮碱基错配以及氧化应激引起的其他事件。
参考文献
- Anderson,H.和Roberge,M.(1992)。DNA拓扑异构酶II:综述其参与染色体结构,DNA复制,转录和有丝分裂的过程。细胞生物学国际报告,16(8):717–724。doi:10.1016 / s0309-1651(05)80016-5
- Chhatriwala,H.,Jafri,N.和Salgia,R.(2006)。肺癌中拓扑异构酶抑制作用的综述。Cancer Biology&Therapy,5(12):1600-1607。doi:10.4161 / cbt.5.12.3546
- Ho,Y.-P.,Au-Yeung,SCF,和To,KKW(2003)。铂基抗癌剂:创新的设计策略和生物学观点。药物研究评论,23(5):633–655。doi:10.1002 / med.10038
- Li T.-K.和Liu LF(2001)。靶向拓扑异构酶的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药理毒理学年鉴,41(1):53–77。doi:10.1146 / annurev.pharmtox.41.1.53
- Liu LF(1994)。DNA拓扑异构酶:靶向拓扑异构酶的药物。学术出版社。第307章
- Osheroff,N.和Bjornsti,M.(2001)。DNA拓扑异构酶。酶学和药物。第二卷 人权出版社。第329页。
- Rothenberg,ML(1997)。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审查和更新。肿瘤学年报,8(9),837–855。doi:10.1023 / a:1008270717294
- Ryan B.(2009年12月14日)。拓扑异构酶1和2.. 从youtube.com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