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 凡尔赛和约
- 魏玛共和国
- 希特勒
- 意大利
- 西班牙
- Ribbentrop-Molotov条约
- 日本
- 开始
- 欧洲
- 亚洲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条约
- 经济危机
-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 战斗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
- 盟国
- 枢纽国家
- 发展历程
- “闪电战”
- 伦敦爆炸
- “全面战争”
- 珍珠港
- 轴的失败
- 希特勒之死
- 原子弹
- 后果
- 欧洲的毁灭
- 两极世界与冷战
- 大屠杀
- 欧洲的地缘政治变化
- 德国司
- 新世界法律和外交秩序
- 非殖民化的开始
- 经济危机
- 科技进步
- 化学,航空航天和火箭
- 数学,控制论和信息学
- 雷达
- 材料科学与国防
- 核裂变与原子弹
- 结束
- 纽伦堡审判
- 亚洲
- 参考文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的哪个国家有很大一部分参加一个好战的冲突。对抗始于1939年,并于1945年结束,同盟国取得胜利,而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遭到击败。
这场冲突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历史学家估计,有5000至7000万人死亡,占世界人口的2.5%。最血腥的事件是大屠杀,轰炸许多城市的平民或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盟军登陆诺曼底。资料来源:http://www.history.navy.mil/photos/images/s300000/s320901c.htm
根据专家的说法,有几个导致冲突的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随后的《凡尔赛条约》,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和超民族主义运动以及帝国主义运动的出现都是导致战争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带来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伟大的超级大国共享各自的势力范围,导致了冷战。
尽管英国和法国虽然是胜利者,但他们还是失去了政权。德国虽然分裂,但在几年内得以恢复。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欧洲与那场冲突之前的边界截然不同。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几个国家,阿尔萨斯和洛林回到了法国的手中,一些领土从前沙皇俄国流离失所,改建为苏联。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确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面貌。尽管有多达32个国家参加了会议,但实际上协议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工作。
所有历史学家都认为,对德国这个被打败的国家的赔偿决定性地影响了下一场世界冲突的到来。它们不仅是领土损失,而且是沉重的经济补偿。
就意大利而言,它也对条约感到羞辱。尽管是胜利联盟的一部分,但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得到满足。
魏玛共和国
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条件感到羞辱。人们认为这种补偿是不合理的,不得不削减其军队的事实使人们担心苏联会发动进攻。
不利的经济形势加剧了对获胜者的动荡。所谓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冲突后在德国兴起的政治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在被克服。通货膨胀率达到很高的水平,破坏了中产阶级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准军事集团,特别是Freikorps。该国动荡不断,劳工和左派团体不断起义。准军事人员经常在政府的配合下对这些组织施加暴力镇压。
广大人民要求稳定与秩序,不久便出现了一个政党,承诺将其植入并让德国再次成为大国。
希特勒
在1923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国民社会党仍然是一个极少数,试图发动政变。这一企图使该党取缔,希特勒入狱。
1930年代始于经济不景气。魏玛共和国无法维持秩序,冲突正在升级。
纳粹党利用了人民的不满。他的建议旨在让德国恢复其军事实力。他指责外国领导的共产党员,犹太人和同盟国对该国的处境。
他们还承诺恢复失去的领土并扩大边界,直到他们确定自己所谓的生活空间Lebensraum。
这些想法使他们参加了1932年的选举,获得33.1%的选票,成为投票最多的政党。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总统任命他成立政府。次年德国国会大厦大火为借口宣布例外状态并宣布共产党为主要对手是非法的。
此后,希特勒重回电话选举,获得43.9%的选票。几个月后,他结束了民主体制,建立了专政。
意大利
在意大利,一个意识形态类似于希特勒的政党上台了。那是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全国法西斯党,自称为民族主义者,扩张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意大利早在1936年就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193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像希特勒一样,墨索里尼也想扩大意大利的边界。掌权后,他结束了个人自由并消灭了对手。他与德国签署了《钢公约》。
西班牙
尽管后来西班牙不再直接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内战(1936-1939年)被认为是冲突的试验场。德国和意大利向佛朗哥的部队提供了支持。
他们试图为未来的世界大战建立另一个新的盟友,打破了欧洲列强签署的不干涉协定。
Ribbentrop-Molotov条约
尽管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希特勒对共产党发动的镇压,德国和苏联还是签署了一项不侵略条约。在协议中,中欧的影响范围也得到了分配。
一些历史学家声称,斯大林正试图争取时间来使他的军队现代化。该条约使德国可以集中精力为战争做准备,而在原则上不必担心东部战线。
日本
日本远离欧洲,是所谓的太平洋战争的主角。它是一个军事化的国家,战争部长甚至在总理之前都拥有行动自主权。
在19世纪末,日本人通过进攻和击败中国表现出了帝国主义的意图。俄罗斯和西方列强的干预阻止了被占领领土的一部分被吞并。此后不久,日本又在另一场战争中击败了俄罗斯,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亚洲大国的地位。
在1930年代,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正在崛起。因此,在1931年,他入侵满洲,并将该地区变成了保护国。
国际联盟谴责这一事件,但日本只是离开了该组织。1937年,与中国的新战争开始了。英美两国的反应是支持中国,而贸易禁运极大地影响了日本。
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主要的地理战线:欧洲和太平洋。在第一种情况下,开始日期通常是在1939年,德国军队入侵波兰。
在太平洋地区,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冲突始于1937年,尽管1941年对珍珠港(美国)的袭击最终使对抗全球化了。
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中,欧洲的紧张局势没有停止增长。德国宣称拥有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Sudetenland。原因是有大量德国人。
西方大国法国和英国最终屈服了希特勒的主张。1938年9月,通过慕尼黑协议实现了吞并。法国领导人达拉第和英国人张伯伦认为,通过接受该协议,德国帝国主义的摆设将会平息。
现实否认了这种信念。1939年3月,德军占领了布拉格,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地区。
鉴于此,波兰拒绝放弃但泽(德国也宣称拥有领土),并与法国和英国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这似乎减慢了已经确定的对波兰的入侵。
但是,波兰,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协议仅延迟了入侵。德军模拟了波兰军队用无线电天线发动的袭击,以此为自己占领该国的借口。
1939年9月1日,波兰城市威伦被德国人轰炸,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亚洲
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第二次战争于1937年开始。在随后的几年中,日本人占领了印度支那,然后由法国和其他亚洲领土占领。
西方列强的反应是宣布对日本经济非常不利的经济禁运,特别是由于缺乏石油和原材料。该国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反应是全球战争的其他因素。
未经事先宣布,日本于1941年11月7日轰炸了珍珠港的美国基地,引发美国的反应。数小时之内,德国和意大利(日本的盟友)向美国人宣战。
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场星球大战。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前几十年发生的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事件的综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改变了欧洲的地图。结束了这场冲突的凡尔赛条约的签署,重新划定了欧洲边界。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满,渴望重新获得失去的领土。
另一方面,德国必须支付的赔偿被大多数人视为屈辱。由于该条约强行裁减了该国的军队,因此还必须加上使该国非军事化的义务。
经济危机
尽管1929年的危机和大萧条是全球性现象,但德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问题。战争赔偿的支付加上工业结构的损失。1930年代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很大一部分的破产。
除了其他考虑因素外,这还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意识形态出现的环境,这种意识形态倡导重返大德国,并指责发生了什么“其他”(英语,共产主义者,犹太人……)。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或墨索里尼等领导人的出现与前两个原因有很大关系。德国和意大利领导人承诺重返各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或领土辉煌。
就希特勒而言,一个很大的种族组成部分也加入了他的意识形态。纳粹鼓吹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和领导那些自卑者的权利。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在日本,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人们也坚信它们比其他亚洲民族优越。他的社会是军事化和等级制度的,直到他达到一个宣布自己为上帝的皇帝为止,才激起了帝国主义政策的一部分。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经济利益和种族考虑因素的混合,导致一些国家努力增加殖民地或建立帝国。这与其他国家相撞,加剧了战前的紧张局势。
战斗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
来自各大洲的国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冲突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整个星球。
盟国
在同盟国中,主要国家是英国,美国和苏联。尽管法国在战争的最初时刻就遭到入侵,但法国通常也加入该集团。
对于这些国家,我们必须加入其他国家,例如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波兰,希腊,南斯拉夫或挪威。珍珠港袭击事件发生后,拉丁美洲国家卷入了冲突。
枢纽国家
纳粹德国的旗子。(由Wikimedia Commons的Fornax提供)。
属于轴心国的三个主要战斗人员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东欧的一些政府最初支持纳粹,就像罗马尼亚,匈牙利或保加利亚那样。这些带有内部党派运动反对占领的运动,最终导致了许多情况的改变。
此外,他们得到了泰国和芬兰的支持。最后,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其他意大利殖民地国家也为冲突提供了部队。
发展历程
“闪电战”
希特勒敬礼人员
冲突的第一阶段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闪电战”。波兰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被德国入侵,尽管根据与纳粹签署的《非侵略公约》,该国的东部地区仍留在苏维埃手中。
法国和英国对德国宣战,但直到1940年3月,他们才采取了任何战争主动权。
就其本身而言,德国在当年4月的短短几天内占领了挪威和丹麦。目的是确保北欧两个国家生产的铁,这对战争工业至关重要。
希特勒的下一步更加雄心勃勃。5月,他对法国发动了进攻。尽管法国拥有军事力量,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国家就掌握在德国手中。6月14日,纳粹部队进入巴黎。法国分为两个地区:一个占领区和另一个由合作政府统治的地区。
这些运动的速度就是“闪电战争”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短短的九个月中,希特勒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只剩下英国面对它。
伦敦爆炸
纳粹打算迅速结束战争。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入侵英国,但他的将军们使他相信,如果不首先控制领空,这是不可能的。这导致在几个月内两国之间的战斗悬而未决。
两国采用的策略之一是不加选择地轰炸城市。德军在伦敦投掷了数千枚炸弹,而英国人则在柏林投下了同样的炸弹。最终结果支持了英国,从而设法制止了可能的入侵。
同时,意大利也已开始发动自己的袭击。墨索里尼试图占领希腊,但遭到希腊人和英国人的拒绝。这迫使希特勒奉献部队来帮助他的盟友。
从1941年4月开始,新的快速行动使德军得以控制南斯拉夫和希腊,导致英国撤军。
“全面战争”
德国和苏联签署的条约很快就会瓦解。斯大林利用战争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南部,这与希特勒的意愿发生冲突。
激烈的反共纳粹领导人开始准备入侵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通过三个不同区域进入苏联领土,斯大林与英国签署了新条约。在军事上,苏联人开始采用焦土战术。
尽管德国的第一批运动取得了成功,但他们的进步很快就放缓了。冬天,纳粹军队措手不及。温度达到负32度,杀死了成千上万的士兵,并使进攻陷入瘫痪。
但是,德国人坚持到了春季。1942年9月,他们到达了斯大林格勒的城门,在那里发生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严厉,最血腥的围困。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德军不得不于1943年2月2日投降,这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珍珠港
当德国人入侵苏联时,战争的结果发生了另一重要事件:美国进入冲突。最初,他选择了中立,尽管他暗中支持盟国,允许它们以信贷方式购买武器。
日本于1940年与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一项条约。在亚洲的扩张主义运动中,日本占领了几个法国,英国和荷兰殖民地。此外,他们的帝国主义与美国商业利益背道而驰,美国商业利益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和贸易制裁措施。
日本在没有事先宣布的情况下,对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发动的袭击摧毁了美国舰队的一部分,并导致美国向日本以及不久之后的意大利和德国宣战。
1942年初,这种情况似乎对日本人有利。他们征服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但在那年夏天,情况完全改变了。美国人赢得了中途之战,击沉了所有敌方航空母舰。
从那时起,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日本人的强烈抵抗将冲突延长了许多个月。
轴的失败
盟军全面组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行动之一:诺曼底登陆。它于1944年6月6日举行,尽管有人员伤亡,但允许他的部队从西北海滩侵入法国。
8月1日,德国前线瓦解。几天后,8月25日,巴黎获得解放。同时,在东部,苏联人发动了进攻,解放了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希特勒之死
尽管有这些失败,希特勒还是不想投降。直到最后,他一直在等待一些所谓的秘密武器来扭转战局。1945年初,他在阿登(Ardennes)进行的反击失败,而通往柏林的道路向盟军开放。苏维埃首先到达,但希特勒已经自杀。
官方的理论是希特勒与其搭档伊娃·布劳恩(Eva Braun)自杀。但是,有非官方的假设证实他可能已逃往拉丁美洲。在据称的自杀地点发现了一具尸体,并且DNA未确认苏联发现的头骨,引发了怀疑。
实际上,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和英国情报部门在战争结束后花了多年时间寻找希特勒,因为他们认为在自杀发生的掩体中发现的尸体是欺骗和谋杀策略的一部分。逃逸
原子弹
在太平洋地区,日本已经处于防御状态,德国战败的消息并未阻止冲突。1945年8月6日至9日,美国人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
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不仅限于大量的死亡和整个大陆的毁灭,而且还标志着随后几十年的世界历史。
欧洲的毁灭
每个城市的轰炸和征服使欧洲大陆完全毁灭。战后,用于重建的经济投资是巨大的,美国及其马歇尔计划是最杰出的贡献者之一。这也赢得了他的影响力,并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
除了物质损失外,伤亡人数不可估量。冲突期间有5000至7000万人死亡。这个数字的大部分是平民。
两极世界与冷战
已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世界地缘政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改变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老强国被削弱,它们的势力几乎消失了。
然后,世界变得两极分化。美国和苏联表现为强大的全球大国,凝聚了它们周围的其他国家。竞争是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尽管不是直接的军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冷战。两国之间的对抗是间接发展的,但是在那几十年中,人们一直担心发生核灾难。
大屠杀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策尤其影响了犹太人。纳粹分子把他们列为德国战争期间局势的罪魁祸首之一,种族法律优先于他们。
通过所谓的“最终解决方案”,实施了一项精心计划,以消灭欧洲的犹太人。估计有600万人在集中营或其他地方死亡。
除犹太人外,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或共产主义者等政治倾向的群体也受到这些灭绝政策的影响。
欧洲的地缘政治变化
所有轴心国都失去了领土扩展,无法向盟国支付赔偿。这导致了世界地图的重新排序。例如,苏联从东欧夺走了一些国家,并在这些领土上实行了共产主义。
德国司
战后,德国一分为二。最初由美国,英国和法国控制的西部地区后来被包括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东部更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受苏联影响。
新世界法律和外交秩序
联合国第一届会议
国际联盟作为防止战争的手段失败了。它由联合国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加上中国)有权否决决定。
此外,还创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沙公约》。有两项军事互助条约,第一项由美国控制,第二项由苏联控制。
非殖民化的开始
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利用大都市的权力丧失来发起非殖民化进程。在这一领域,冷战也很有影响力。在几乎所有情况下,一些要求独立的团体都受到两个大国之一的控制。
经济危机
由于大量的军事力量和资源支出,战争中的主要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法国和英国宣布破产。
反过来,这又导致法国和英格兰放弃了其殖民地(例如印度或阿尔及利亚),从而建立了多个新的独立国家,由于其经济和领土被剥夺的历史,它们如今已成为所谓的第三世界的一部分。
科技进步
从历史上看,战争一直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源泉。在不妨碍预算或努力的情况下克服敌人的需要导致每次冲突都产生了一系列进展,有时在和平时期仍在继续使用。
化学,航空航天和火箭
对原材料的需求促使科学家们努力寻找人工替代品。在这方面,工业用合成橡胶的生产表现突出。
由于冲突而出现的另一种产品是尼龙。它被用作降落伞的材料,尤其是在德国。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利用了集中营的囚犯。
在航空和弹道学领域,进步是无止境的。用于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新型推进系统,例如喷气发动机,标志着该领域的里程碑。
同样,为自动火箭创建的系统后来被用于推进太空竞赛。
数学,控制论和信息学
从雷达研究开始,科学家开创了数学的新领域:运筹学。这曾经用于处理复杂的优化问题。
在计算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见证了战争中计算机的首次使用。Konrad Zuse的德国计算机用于航空。在英国,巨像是一台用来破坏德国密码的数字计算机。
雷达
雷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发明之一。1900年的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早在1900年就已经提出使用波来检测物体的可能性,但直到1940年代才被开发出来。
材料科学与国防
顺理成章的是,在武器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发明。寻找更好的用于战斗和防御的武器的竞赛导致了新材料的开发,例如将其整合到坦克中。
核裂变与原子弹
自1938年12月以来,在德国对铀裂变进行研究后,将这一过程用作军事武器的可能性变得显而易见。
所有大国都开始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德国人似乎占了上风,但是美国人领先。1945年8月,第一枚炸弹在广岛和长崎投下。
毁灭性的力量使世界感到恐惧,几十年来,世界一直担心一场战争将结束地球。
结束
纽伦堡审判
希特勒涉嫌在他的掩体中自杀后,卡尔·多尼兹(KarlDönitz)接替他担任德国政府首脑。它的功能基本上是向盟军投降。因此,他于1945年5月2日向柏林投降。
5月7日,德国高级司令部也投降了。第二天,同盟国庆祝胜利日,第二天苏联也庆祝。
此后,胜利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了一些会议,讨论战争的结束。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面,他们计划了冲突后欧洲边界的情况。
另一方面,还活着的德国领导人在纽伦堡镇受到审判。有些被判处死刑,另一些则被判处无期徒刑,最后,还有一些人被释放。
这些审判是后来关于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的国际法的萌芽。
亚洲
美国在广岛(1945年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投降。这是9月2日在美国战舰上正式签署的。原则上,日本由胜利者统治。弘仁不得不放弃他的上帝地位,保留了王位。
参考文献
- EcuRed。第二次世界大战。从ecured.cu获得
- 传记和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从biografiasyvidas.com获得
- 希门尼斯,雨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取自redhistoria.com
- 约翰·格雷厄姆·罗伊德·史密斯·托马斯·休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自britannica.com
- History.com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取自history.com
- CNN图书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取自edition.cnn.com
- 国家地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取自natgeokids.com
- 泰勒,艾伦。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取自theatlant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