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将高收入经济国家定义为2017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2,056美元或更高的国家。这是使用阿特拉斯(Atlas)方法计算的。
尽管术语“高收入”通常与“发达国家”和“第一世界”互换使用,但这些术语的技术定义不同。
资料来源:foto.com
第一世界一词通常代表冷战期间与北约和美国结盟的国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中央情报局(CIA)等各种机构在将国家归类为发达或发达经济体时,除了人均收入较高外,还考虑了其他因素。例如,根据联合国,某些高收入国家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
当前有81个高收入经济体国家,其中包括美国,西班牙,智利,法国,芬兰,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高收入国家的趋势
增长加速
在高收入经济体国家中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加速。
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面对抵押贷款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和许多欧洲国家失去的十年,日本和欧洲正在更新自己。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这种反应的明显例子。对于英国和美国,政治不确定性很高,增长前景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通缩势力在意大利和法国仍然存在。
因此,在高收入经济体国家中,可能存在全球不稳定和异质性的因素。但是,总的来说,正在恢复过去几年中失去的东西。
农业生产力
研发投资是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高收入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生产力的提高通常几乎占农业生产的所有增长。
在高收入国家,政府倾向于将其公共总支出中相对较高的比例用于农业研发。
原因之一是技术创新,例如新种子,通常很难开发且成本昂贵。但是,它们分发和复制相对便宜。
第二个原因是农场通常太小,无法进行自己的研究。即使是今天的大型农场,大多也是小型企业。
但是,由于高收入国家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小部分,农业研发在公共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也随之而来。
研发支出
直到最近,高收入国家在农业研发上的公共支出仍可能至少快于或快于农业GDP。但是,在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在许多高收入国家得到了扭转。
在2009年至2013年之间,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这些国家的农业研发总支出下降了近6%。这是五十多年来的首次持续下降。
如果研发投入持续下降,生产率增长和农业生产可能最终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自动化的兴起
研究人员声称,人类现在有73%的时间是花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的活动上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udyPortals报告指出,领导者将需要重新考虑高等教育在塑造学生以适应未来工作世界方面的目的。
在大学学位持续数十年增长,削弱中级和中级技能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逆转。这是因为熟练的体力劳动(例如厨师,水管工或电工)将是最难以自动化的。
另一方面,大学一级的许多职业,例如法律,会计和新闻业,已经被搁置了。
机构必须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他们必须在生活中多次改造自己和事业。
预期寿命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2014-2016年所有可导致死亡的具体原因。
2014-2015年期间,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预期寿命下降。女性平均减少0.21岁,男性平均减少0.18岁。
在大多数国家,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老年人(65岁以上)的死亡率。在与呼吸道,心血管,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有关的死亡中也是如此。
在美国,预期寿命的下降更多地集中在65岁以下的人群中。药物过量和其他外部死亡原因在实现这一下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2015年期间预期寿命下降的大多数国家/地区,2015-2016年期间预期寿命稳定增长。这样,它们就足以抵消下降的影响。
但是,英国和美国的预期寿命似乎正在不断下降。这引起了对这些国家未来趋势的质疑。
新兴亚洲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坚持不懈地成为全球增长的引擎。尽管该地区正在发生深刻的有机变化,但该领土的增长速度要比高收入经济体国家快两到三倍。
一方面是印度,未来几年印度甚至可能增长7%以上。
另一方面是中国,它正在重新平衡需求和供给,在该过程中,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大于投资,在供给方面,服务业占GDP的50%。十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40%。
这导致超过6%的增长。在这两个国家之间,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33%。
参考文献
- The Bmj(2018)。高收入国家预期寿命的最新趋势:回顾性观察研究。摘自:bmj.com。
- Shalina Chatlani(2018)。影响高等教育的8个全球趋势。摘自:educationdive.com。
- 保罗·海西(Paul Heisey)和基思·福格利(Keith Fuglie)(2018)。随着公共资金的停滞,高收入国家的农业研究面临新的挑战。美国农业部。摘自:ers.usda.gov。
- 维基百科,免费百科全书(2019)。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摘自:en.wikipedia.org。
- 世界银行(2019)。世界银行国家和贷款小组。摘自:datahelpdesk.worldbank.org。